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,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,三次到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,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。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,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。
但就在刘备义正言辞的拒绝孙权的提议后,掉过头来自己却取得了益州,这就让孙权对刘备产生了怀疑:这人到底是要匡复汉室,还是要抢地盘?从此对刘备失去信任,更何况在赤壁之战中,刘备已经占有荆州一部分地盘,现在又取得益州。这让孙权非常担心,因为蜀国与东吴相邻,这比长江以北的曹操威胁都大。这直接改变了孙刘的同盟关系,为日后双方在荆州火拼埋下了伏笔。
而且因为占有益州并不受人认可,刘备又急于称帝,当时刘备称帝时,对外宣称汉献帝已经遇害,天下无主,自己是迫不得已才当皇帝的。但其实汉献帝只是被曹丕软禁起来了,并没有死。所以此举就造人质疑:天子还没死,就着急当皇帝,比为汉室报仇还着急。刘备的蜀汉政权不断遭人质疑,所以他后来一直在为自己政权的合法性而努力,直到刘备去世,又把这个任务转交给了诸葛亮。
诸葛亮频繁北伐很大原因就是为了蜀汉政权的合法性,刘备死后不到四年,诸葛亮就着手第一次北伐,从国力的恢复来看,显然是有点着急。为何会如此急于北伐,是因为此时曹魏政权已经交到第三代人手里,随着时间的推移,中原人对它的认同度会越来越高,对汉室的怀念会越来越少。长此以往,恢复汉室就不再有民心基础了,所以诸葛亮不能再等,哪怕国力未复,也要出兵。
所以说,刘备依靠《隆中对》规划的路线,建立了蜀国,但由于《隆中对》中,对实现“跨有荆益”表述不完整,使刘备过于重视占领荆州益州的军事结果,而忽略了政治影响,后来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惨痛代价。不仅失去与东吴的政治联盟,后来连自己蜀汉政权的合法性都遭到质疑,也没有实现消灭曹魏政权,匡复汉室的政治愿望,最后还难逃灭亡的命运。
诸葛亮的《隆中对》虽是千古名篇,但其在战略上是有缺陷的!
首先,《隆中对》在整体思路上就有问题。要知道率军征战,攻破城池最佳的方式是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。而《隆中对》的整体思路是“先战而后求胜”,在这样的思路带领下,蜀汉后期就进入了常年的征战过程。以当时益州的全部人口进行计算,几乎是以七人供养一名士兵征战,导致本就疲敝的蜀国越发艰苦,百姓苦不堪言,最终在曹魏集团派遣邓艾偷渡阴平,出现在成都城前时,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压死了骆驼,期盼和平的百姓让刘禅不得不做出了投降的选择,这才导致了蜀国的覆灭。
其次,《隆中对》在选择起势的位置其实并不太有利。要知道当时虽说荆州与益州容易夺取,但蜀川之地因为其地理环境,向来只能守成,而不能建国。在我国历史上,几乎所有在蜀川之地建立的政权都十分短命,更不用说从这里出兵一统天下了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诸葛亮还选择以蜀川为根据地,出兵北伐,基本上就告别了一统天下的希望。正因如此,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无法成功,地理环境是主要原因之一。
第三,诸葛亮虽然在多次带兵出征中逐渐让理论与实际结合,最终演练出一套让天下人为之畏惧的带兵征战手段,但在《隆中对》时期,诸葛亮还没有带过兵,自然不了解战场。当时他提出的分兵政策,实际上是有问题的。要知道兵法讲究以兵力集中之势,战胜兵力分散之敌。但在《隆中对》里面,诸葛亮却让一大将从荆州出发攻打洛阳,刘备领大军直取汉中来谋求一统天下。
诸葛亮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,主要是借鉴了刘邦当年得天下,是出秦川,刘秀中兴汉室,是攻的洛阳。只不过这两人一统天下的道路与此时的刘备不同,决不可同日而语。虽说《隆中对》里不乏有一些战略上的错误,但瑕不掩瑜,不能因为结果而对当时的情况进行批判性的分析。对于《隆中对》,大家还是持肯定态度居多的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