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注爱美剧分享站
在近期的豆瓣电影口碑榜上,有这么一部影片引起了的注意。
它是榜单上唯一一部国产片,但似乎也是最“不起眼”的一部影片。
没有耀眼的明星阵容,演员大多是毫无表演经验的素人,其中90%还是导演找来自己的亲戚参演。
更没有强大的制作班底,拍摄过程中有好几次因为资金不足,影片差点中断拍摄。
但这么一部看上去名不见经传的影片,却在国内外各大电影节上大放异彩。
2019年的戛纳电影节,作为“影评人周单元”闭幕影片的《春江水暖》,在放映结束后获得在场人士的一致好评。
作为单元艺术总监的查尔斯·泰松更是不吝赞美之词,称本片为一部“你从未见过的中国电影”。
几个月后的西宁First电影节,《春江水暖》又斩获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个重量级大奖,再次证明其东西贯通的文化魅力。
这部影片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,让各大电影节对其这般情有独钟?
翻开导演顾晓刚的履历,惊讶地发现,在拍摄《春江水暖》之前,顾晓刚仅仅拍过一部纪录片。
据导演本人透露,影片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表达,都是中国山水画给予了他直接的创作灵感。
“散点透视”的画法、“气韵生动”的神态,中国画的种种特质,都被导演巧妙糅合进这个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故事之中。
影片在顾家老太太的70寿宴中拉开序幕,在一派热闹喜庆的气氛中,老太太突然中风,被紧急送到医院。
虽然在经过救治后老太太得以出院,但她老年的痴呆症状也越来越严重,生活难以自理。
原本平静的生活被这场意外打破,老太太的四个儿子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棘手的现实状况,那就是母亲的赡养问题。
老大和妻子经营一家餐馆,生意还算红火,生活条件算是兄弟四个里最好的。
但一头周旋于忙碌的生意,一头还要照顾老人,把担子全都撂给老大一家,于情于理也说不过去。
以打鱼为生的老二,日子只能说勉强还过得去,况且他和妻子还要为了儿子阳阳的婚房攒下足够的积蓄。
如今由于房子拆迁,他们一家三口都暂时住在渔船上,把老母亲接到船上来住,也不太现实。
老三的情况是最让人头疼的,在外面欠了一屁股债,老婆也跑了,还丢下一个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儿子。
不仅要躲债,还得照顾儿子的起居,焦头烂额的老三哪里还能担负起照顾老母亲的重任。
老四更不是一个值得托付的人,作为家里的“老小”,他从小就是在精心庇护中长大,根本不懂得何为责任,何为担当。
如今三十过半,还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随心所欲,像个半大不熟的孩子。
在现实的窘境里,老母亲成了一块“烫手山芋”,四个儿子虽然有心要尽孝道,却又受制于现实的难处而难以圆满。
借由这么一场无法预知的意外事件,中国式的家庭观念在时代的日新月异中,遭受着猛烈的“撞击”。
比如老话常说的“养儿防老”,搁在本片的语境里却是这般苦涩。
因为母亲的赡养问题,兄弟之间平添诸多烦恼,最终把母亲送到养老院,似乎成为他们不得已而为之的“最佳选择”。
再比如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,自古以来就是很多家庭遵循的“金科玉律”,但如今在时代的冲刷下,也不再被奉为信条。
老大的女儿顾喜不愿听从父母的安排,而是与有着同样抱负的英语老师江一走到一起。
大儿媳以半威胁的口吻强迫女儿分手,顾喜毫不妥协,竭尽所能捍卫着她所珍视的爱情。
导演借助以中国画“散点透视”的笔法,透过顾家四兄弟彼此关联的人生际遇,描绘出一幅极富生活气息的当代版“富春山居图”。
最让人惊叹的是,导演在形式上大胆吸收中国山水画的美学风格,尝试通过极富民族气韵的长镜头,将中国画所追求的“气韵生动”传达到电影影像当中。
提到长镜头,一般在电影中会有这么两种呈现形态。
一种是为了增强戏剧性和临场感,比如今年在国内上映的《1917》,“一镜到底”的长镜头跟随主人公经历种种生死考验,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沉浸感。
另一种是捕捉真实的时间流动,在冷静、旁观的镜头里体会生活的万般滋味。
侯孝贤正是这一类风格的代表,比如以19世纪末老上海为背景的《海上花》,就是由40余个长镜头构成。
在这一个个古色古香的长镜头里,我们看到了这群女人的悲欢喜乐,看到在纸醉金迷下情感的暗流涌动。
从这方面来讲,《春江水暖》无疑深受侯孝贤的影响,导演本人也毫不掩饰对侯导的崇敬。
就像开场老太太的寿宴,很多人马上就联想到了《海上花》。
同样是昏暗的光线,同样是在一个不间断的长镜头里,摄影机流连于宴席的各色人物之间,呈现了一幅非常生动的人物群像。
细心的观众会发现,片中的长镜头几乎都是以由左至右的方向移动,人与景浑然一体,犹如一幅正在徐徐展开的卷轴画。
比如片中顾喜和江一这对恋人在河堤散步,镜头与他们若即若离,不动声色的追随着他们的身影,将河岸的秀美风光尽收眼底。
借景抒情,移情于景,在四季交替的时间流动中,我们能感受到其中回味悠长的生活况味。
影片最后,老母亲旧病复发,还是没能捱到春天的到来,在冬天的尾声中悄然离世。
生老病死,四季轮回,这本是生活律动的常态,导演很好的完成了对传统美学风格的探索和尝试,并包裹进对于生命富有哲理性的思考。
对于一个新人导演来说,能把一部作品到这种程度,已经足够惊艳。
但我们也能看到,尽管影片收获无数赞誉,不少人对这部影片并不买账。
长达两个半小时的影片里,没有一波三折的情节,没有知名的演员,尤其被贴上“艺术片”的标签,更让不少人对《春江水暖》望而却步。
很长时间以来,人们对文艺片始终存在偏见,甚至有人质疑对票房贡献甚少的艺术片,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。
在看来,作为电影艺术发展的重要一环,艺术片绝对不可或缺。
古今中外那些名垂影史的大师导演,大多都是艺术片创作出身,都在他们的作品里渗透进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。
而且我们也不能忘记,80年代中国电影之所以在世界影坛如此闪耀,靠的正是第五代导演在艺术片上的潜心探索。
但在如今的市场环境里,艺术片很容易被淹没在追名逐利的喧嚣中,得不到投资商的青睐,得不到大众市场的认可。
就像《春江水暖》,如果不是导演的苦苦坚持,用贷款的钱完成拍摄,这部作品早已半途折戟,更不会有后来电影节上的荣誉傍身。
我们应该庆幸,在这个浮躁的商业化时代,还有人能够坚持独立的艺术品格,让中国电影不至于湮没在千篇一律的商业大片里。
爱美剧tv推荐 春江水暖剧情介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