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注爱美剧分享站
随着计算机产业的迅猛发展,大数据成为现在的一个热门话题。
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。
机遇在于让我们的生活节奏更加快捷和方便。
挑战在于大数据时代的来临,很多人开始担心自己的隐私无法受到更好的保护。
曾经有个机构做了一项调查:
你愿意用多少隐私,来换取工作和生活的便利?
0是完全不泄露隐私,10是把所有隐私都交出去。
调查结果是,绝大部分人都把隐私值设定在6左右。
即人们倾向于释放一定的隐私来获取便利性。
但现实很残酷。
“只有完全加密、完全监控这两种极端,没有中间地带”。
这句话不是我说的,是朱利安·阿桑奇在《密码朋克》中写的。
你可能不知道他是谁,但他创造的维基解密你应该听过。
就是那个曝出美国大选丑闻,让希拉里因邮件门在大选中落败的网站。
这位大神关于“根本没有中间地带”的评价,
是否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一下隐私与便利的取舍呢?
百度李彦宏曾公开表态过:
“我想中国人可以更加开放,对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。
如果他们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,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的。”
那么,如果真有人给你配备一个7*24H的监控跟着你,你会同意吗?
你愿意用隐私来交换便捷性吗?
就像盘叔今天要说的这部剧。
当人人头上都有一个实时在线监控你的无人机,你会怎么办——
剧名《全知》
故事发生在未来,某城市。
表面上看,它跟我们现在生活的城市没有什么不同。
人们每天如常上班、下班、吃饭、聊天、睡觉…
但它在某一个方面,成绩非常突出。
那就是,特别“安全”。
在其他城市每天都有车祸、抢劫、命案发生时,
这座城市,5年以来,只有4起案件上报。
这里的人路不拾遗,夜不闭户…
甚至这里的刑侦系统,由于案件发生得太少,15年前就解散了。
原本在职的30万刑警,现在仅剩三百多个。
很多人从没出过警,唯一的训练,就是给人铐手铐…
这座城市二十多年前,还是一片混乱,但是现在,安全得惹人羡慕。
周边不少居民,不惜一切代价,都想搬进来这里住…
而城市的巨变,都源于一个神秘试验:
市政府在每一个人的头顶,都配了一台蚊子般大小的无人机。
这些无人机,自带摄像头。
监控着人们的一举一动,从生理指标到行为模式。
甚至连最亲密的行为也会被如实记录下来。
比如,有人拿起锐器时,
它会立刻自动评估,这人是否有暴力倾向…
当检测到烟雾浓度过高时,它又立刻评估是否有火灾发生…
总之,发生一切可能的危险事件,都逃不过无人机的眼睛。
当然,这么多的隐私数据,人们最担心的就是,万一泄露了怎么办。
这也使得无人机公司不得不投入大量金钱做安保工作。
储存数据的主电脑受到超级保护,任何人都不得靠近。
任何人也都没有查看监控的权力。
只有主电脑可以通过尖端技术分析所有视频信息。
并以毫秒级的速度来处理和储存数据。
可以说这是一个由人工智能管理的城市。
而负责开发全知系统的科技公司,也因此成为了一家霸主式的企业。
他们正想方设法地将业务扩展到其他地方,建立更多“全知城”。
女主妮娜,就是全知公司的一名顶级程序员。
目前和哥哥以及退休的父亲一起住在全知城里。
一天,妮娜下班回家。
推开大门居然看见父亲躺在客厅的血泊里,已经死去多时。
尸体显示背部中枪,很明显是遭到了谋杀。
但奇怪的是,当天城里没有任何一架无人机上报犯罪行为。
难道说系统出了故障?
女主寄希望于警方找到凶手。
但没想到,前来调查的警探得知情况后,立马决定以“自杀”结案。
为了避免民众恐慌,警方还勒令女主兄妹,不许对外声张此事。
到了第二天,父亲的遗体也被警方扣留。
兄妹俩只收到一张死亡证明。
说好的“自杀”又变成了白纸黑字的“自然死亡”。
父亲并未与人结怨,如果只是意外被害,为什么无人机没有报警?
如果这一切背后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,警方又为什么要隐瞒死因?
想到这里,女主决定独自找出杀死父亲的凶手。
而她唯一的机会,就是拿到父亲死前无人机拍到的监控视频。
作为一名顶级程序员,女主拥有开挂般的技术优势;
作为全知公司的职工,她也有接近主电脑的机会。
除此以外,她还有一个天降的神队友——
来自市政厅的女官员朱迪琪。
朱迪琪一直对“机器监管城市”的概念感到不安。
希望能找出全知系统的bug,因此愿意暗中帮助女主调查。
但尽管有这么多外挂,女主想要拿到录像,仍非一件易事。
因为她并没有进入主机室的权限,而且还时刻处在无人机的监视下。
于是,这部剧的主线就围绕着女主调查杀父凶手的情节展开。
她与无所不在的摄像头斗智斗勇的过程,带有很强的谍战片即视感。
比如说,女主通过调查,发现无人机并非7x24小时在线。
它会受到电磁信号的干扰。
一旦持续的干扰导致系统判断机器损坏,就会从“蜂巢”中派出新机进行替换。
在这个替换过程中,女主可以获得几分钟不受监视的自由。
为此,她不得不每次都像个特工一样,争分夺秒地进行极限操作。
而至于杀死女主父亲的凶手是谁,盘叔就不在这里给大家剧透谜底了。
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剧里寻找答案。
可以说的是,这部《全知》虽然是典型的人工智能题材,但结局却在套路之外。
它并没有像很多同类作品那样,讲述一个“人机大战”的人工智能觉醒故事。
反而从头到尾都将审视的目光放在人类自我身上。
将科技作用下人性的异变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片中,女官员朱迪琪在讲述自己为什么不信任“全知系统”时,说过这么一句台词:
观察者总是会改变被观察者的行为。
虽然微型无人机并不会打扰人们的生活。
但意识到自己活在镜头之下,一切行为都将受到评判并被储存记录下来。
这本身就是一种难以承受的心理重负。
会在不知不觉间让人的心理产生病态的扭曲。
比如女主的一个同事,在滚床单时总是无法忽视摄像头的存在。
久而久之,她养成了偷拍炮友为爱鼓掌的性癖。
比如女主的男上司,平时因为害怕触发警报。
活得谨小慎微,不敢犯一点错。
但每过一段时间,他都要偷偷出城一趟,摆脱摄像头的跟踪。
然后找个倒霉的流浪汉拽进巷子里暴打一顿。
通过暴力发泄,来疏散自己像“完人”一样活着的精神压力……
此外,这部剧看似是一部脑洞剧,但又有很多情节让人不禁联想到现实:
剧中人物连洗澡都要被无人机监控,看起来夸张,但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?
网上购物软件可以知道,我们用了什么牌子的沐浴露、洗发水、浴巾、内衣内裤…
智能家具,可以知道我们在什么时候洗澡,甚至洗澡喜欢听什么音乐…
一切,似乎只差把这些数据,组合为一张图片了…
这和实实在在“被监控”,又有多大差别?
只是我们的“监控”,不在外部的摄像头,而在小小的手机里…
剧中的人对无人机系统深信不疑,他们根本不怀疑,自己的隐私会被泄露和利用。
而我们在生活中,我们也常常 “无条件”地相信各种app的“用户隐私条款”…
剧中人们相信无人机可以有效监督人的行为,犯罪可以有效被遏制。
但事实上,这也会到导致人的异化,甚至有人会钻空子…
这不禁让人想起,有的学校在教室安装摄像头,观察孩子的上课情况。
还有一些儿童手表,有监听的功能。
但是这样,就真的可以“管住孩子”了吗?
科技,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们容易“盲目相信”?
科技越来越发达,我们与外界的摩擦就越来越小。
不用担心看到自己不想看的内容。
我们手机里看到的听到的,也许是经过大数据精准算出并投放的“我喜欢”的内容。
但久而久之,我们似乎也逐渐相信,这就是我们喜欢的…
我们似乎逐渐失去了一些本该有的怀疑与思考…
正如人类学家项飙所说,最近几十年社会的推动,主要来源于带有偶发性的技术的推动。
比如微信、支付宝等的普及,而非社会内部结构的推动…
那么,是否可以大胆推测,
技术的推动让人们生活更加舒适便利的同时,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思考、怀疑的能力?
监控,乃至监控背后的科技。
到底是让我们更安全,还是更危险?
正如乔布斯所说,我们站在人文与科技的十字路口…
脑洞剧中的“脑洞”,也许就是现实中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…
爱美剧tv推荐 全知剧情介绍